拖延症患者永远没有时间?

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,哈佛大学终身教授、“麦克阿瑟天才奖”获得者塞德希尔·穆来纳森(Sendhil Mullainathan)发现,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:穷人缺钱,他缺时间。

在这一现象基础上,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·沙菲尔(Eldar Shafir)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,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: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,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。

但是,进一步的研究证实:这些都是表面现象。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,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,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。
如果将这个问题推而广之,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诸多现象。本期书单君就邀请我的朋友,致力于创新报道的《Fast Company》资深编辑骆海涛给大家分享他的发现。

经济学上有一个定理:物以稀为贵,说的是,资源的稀缺会让其显得更加珍贵。但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:

xique

却对此进行了重新解读。其对“稀缺”一词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定义:
稀缺是一种心态。
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,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,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。

简单地说,你会缺钱,也会缺时间,或者缺少别的资源。你缺什么,心里就会被这一项“稀缺”所控制。
举个栗子

在你缺钱的时候,却一时冲动买了一件很贵的衣服,接着你很懊悔,自责为什么会这么浪费——这并非完全是你个人的问题,而是你处于稀缺的环境(缺钱),导致你埋怨自己做了错误的决策。
反过来说,如果你不缺钱,那么,就算你觉得这件昂贵的衣服并非必需品,但你不一定会心痛很久,因为你的缺钱程度并不会让你过度懊恼——买错了就买错了,毕竟所花费的钱只占你所能支配的资金中很小一部分。

再举个栗子

后天考试,而你还没复习好(时间是稀缺的!)。但你又抵制不了诱惑,参加了今天晚上的朋友派对聚会,对自己说“只待一个小时”。然而,人在派对,身不由己,你逗留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了。
此时,你想起考试的事情,颇为心烦意乱——既没按原计划复习,在派对上玩得也不尽兴开心。
当然,“稀缺”也有好的一面

它为我们带来“专注红利”
当大脑被稀缺俘获时,人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更为集中,做事就会更有效率。这是稀缺带来的“专注红利”。
比如

下面这个场景,通常是出现在分析并解决拖延症的书或文章里。但《稀缺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:
你要在两周内完成一个方案。
倒计时还有10天的时候,你坐下来准备埋头苦干。刚开了个头,你就开始分心了,一会刷微博,一会刷微信,还没到中午,你就提前收工,然后与许久不见的朋友慢悠悠地共进午餐——反正还有10天时间来完成这个方案呢。
直到deadline的前一天,你感觉到了紧迫,于是你不再分心考虑回复电邮、午餐、刷微信等事情,而是心无旁骛地斟酌方案里的每一句措辞。一天结束后,专注为你带来了回报:你终于“高效率”地写出一段内容。
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一些成语,也是通的

例如,穷则思变——缺钱,于是你总是想着脱贫,注意力就放在“变”上面。
又如,狗急跳墙——缺时间缺空间,只能奋力一跳。往往,急了才能跳出自己想不到的高度。
但在《稀缺》一书看来,“稀缺”更多导致的,是不好的一面。
比如,与“穷则思变”对应的则是“人穷志短”——人的处境困厄,志气也就小了。
稀缺导致的恐慌,可能还会致命

外滩踩踏悲剧是如何发生的?
2015年元旦跨年,上海外滩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。有文章作了比较:纽约时代广场百万人跨年,为何没有出现任何事故?
其中一个原因是:纽约警方将时代广场及附近街道分割为不同方块,分片控制人流,并预留着紧急通道,也就是说,让人们始终感觉,道路资源并不稀缺。

timesquare

回顾上海踩踏事件,悲剧的一个原因在于,大家都觉得太拥挤了,容身之所是稀缺的,导致争先恐后地抢夺有限的“空间资源”——因为,在人们的认知里,此时此刻没有紧急通道可供使用。

别忘了,稀缺是一种心态。僧多粥少,致使人人自保,所以才会爆发扭曲的集体盲目行为。
“稀缺”还有另一个不好的结果

管窥的短视
举个栗子

救人如救火,收到火灾报警60秒内,消防队员穿戴整齐并跳上了消防车。然而,在消防车一个急转弯时,一位没有系安全带的消防员被甩出车外身亡。
人们不禁质疑:接到报警之后,消防队员直面时间稀缺问题,快速、专注地做好各种准备,怎么会忘记系安全带呢?

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。
稀缺令人“专注”,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“管窥”之见——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上的稀缺。
稀缺创造出一个强大的目标——应对紧迫的需要,而这一目标会抑制其他目标和想法。消防队员们心中有一个目标:迅速赶赴火灾现场。而这一目标成功抑制了其他想要进入大脑的想法——此刻,他们的思想不会开小差,不会想午餐吃什么或者退休金有多少钱。但与此同时,他们想不到与直接目标不相关的事物,比如系安全带——本来很重要,但因为过于专注准备救火而忽略。
我们专注、管窥、着手做事、疏忽其他事,都出于同样的原因:那些存在于“管子”视野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。
将此原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上,也一样

“稀缺”导致短视
打个比喻

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变成了一个消防局,随时要出动“扑火”——因为内外环境总有意外发生,需要即时处理解决。
如果企业整天专注于如何处理突发事件,那么可能迷失在无数日常繁杂琐事之中,CEO成了“救火队长”,不仅可能会忘记系安全带,而且会忘记初心,忽略创新之本。

184743r4c

在我接触的一些企业里,它们的创新瓶颈之一就是将过多的精力耗费于谈融资、路演宣讲,或者仅仅是产品的某一个环节的突破上。

因为它们缺的可能是钱,可能是流量,也可能是更大的市场份额。俘获我们的这种稀缺产生的管窥负担,令我们很容易就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——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: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,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。

但创新恰恰是需要前瞻的,稀缺导致的管窥,会成为抑制创新的因素之一。所以,在很多公司,持续创新这事,久而久之,就被束之高阁了。

面对稀缺,我们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?
通常认为,解决稀缺问题,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“致富”。例如救助贫困,有人提出“直接给钱”,但实际上,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。
按《稀缺》一书所言,稀缺是一种心态,“对稀缺的感觉,取决于可用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。”拥有的比需要的少,结果很简单:人们会变得不幸福。
解决贫困问题很宏大,恕我未能谈太多。以下只从商业创新上聊聊看法。

急诊手术室是怎么来的?
每年,美国圣约翰医疗中心的32间手术室要进行3万多个手术,手术室的使用率达到了100%。当出现需要紧急治疗的患者时,医院不得不将很早以前安排好的手术时间往后推。而这些急诊的手术在所有手术中的比例大约是20%。
由于存在这种现实情况,医生有时要在凌晨两点钟做手术,他们经常会为进行一个两小时的手术而等待数个小时之久,而员工们也经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地工作。
手术量超越了手术室的接纳能力,显然,这家医院掉进了“稀缺陷阱”而无法自拔,似乎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——因为手术室、医护人员、时间等等资源都是稀缺的。

184746njpzpd2jhpjlbydb.jpg.thumb

后来,该医院请来了一位外部顾问。这位顾问给出的解决方法让人惊讶:在32间手术室中,留出一间作为待用。
当时,医生们质疑说:“我们已经很忙了,他们还要拿走我们的东西。简直是疯了。”
但是,这一建议背后存在深刻的逻辑。从表面看,圣约翰医疗中心缺的是手术室,但其实真正缺的是“对计划外手术的准备”。
医院的手术可以分为两种:计划之中的和计划之外的。一开始,计划之中的手术已经占满了所有手术室;计划之外的手术一旦出现(基本上会出现,稳定在20%),医院就需要对现有的手术时间表进行修改。

因此,手术室的稀缺,并非真的缺乏做手术的空间,而是因为其没有能力用现有的手术室来处理急诊手术。

最终,医院按照顾问的意见,将一间手术室专门开辟为计划外手术之用。这样一来,其他所有手术室都能顺顺利利地排满日程,不受突发手术的影响,而所有计划外手术则全部被归入了一间特别设立的手术室。
这样的流程创新之后,效果很明显:医院的手术接诊率立刻上升了5.1%,每天下午3点之后进行的手术数量下降了45%。随后两年,医院的手术接诊量分别上涨了7%和11%。

由上总结,对抗稀缺,最有效的办法,其实是制造宽裕。只有制造了资源宽裕的环境,稀缺才不会成为问题。如果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商业上,对一些问题,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。

比如

创业公司:加班越多越好,还是越少越好?
《Fast Company》对Talking Data创始人崔晓波做过一次采访。“ 我们创业第一年,极少加班,”崔晓波说 :“我那时候天天给研发总监说,不要加班,周六、周日千万不要来公司。创业很长,不能把团队拖垮了,悠着点走。”
TalkingData的办公地点最初在北京雍和宫一个孵化器里,很多创业公司恨不得天天加班,最后这些创业公司倒闭得只剩下TalkingData一家。而崔晓波入选了快公司“2015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100”。
加班无疑就是制造稀缺。而稀缺尽管产生专注,但它所衍生的管窥、失误,更容易带来倾覆之祸。
对抗稀缺,就是“制造宽裕”,让人感觉“游刃有余”。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——减少加班。

再比如

餐饮行业:如何提高翻台率?
在餐饮行业,翻台率问题是一个紧箍咒。简单地说,餐饮行业真正稀缺的是座位资源,如果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餐桌食客的周转,每天晚上每张餐桌招待4轮客人而非3轮,那么也就意味着座位变得“宽裕”了。
很多声称“互联网思维”的餐饮企业,无不希望在这个方面进行突破,例如,被称为餐饮先锋之一雕爷牛腩就想了一些诸如“不接待12岁以下儿童”、“按顺序上菜,不吃完第一道菜不上第二道菜”之类的方法,缩短顾客在店就餐时间。

《稀缺》举了一个高明的例子:红花日本料理
在红花料理,厨师们会在顾客面前烹饪菜肴,而且像杂耍大师一样表演:刀具在空中飞舞,用小铲将食物直接抛向你的盘子里,还能创造出洋葱圈火山。

这些厨艺表演,实际上是解决稀缺问题的聪明做法。
首先,像回转寿司那样的环形餐桌布置,方便容纳客人——无论是3人同行,还是8人一起来,都可以并肩坐下;

其次,当厨师将食物抛进你的盘子里,你必须很快吃完,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下一道菜是怎样做好的;
再次,连冰淇淋都是怀着让顾客快速吃完的心机而设计的,因为在开放式烹饪环境中,冰淇淋融化得很快;

184737oztjzi

最后,烹饪表演结束,厨师鞠躬,客人鼓掌,服务员清理干净餐桌,其他人都相继离开——此刻,你还会在店里磨蹭么?

这些布置,让红花日本料理每晚从每张桌子上能赚到更多的钱。有人估计,与其他餐厅相比,红花料理每1美元收入中都要多出10美分盈利。

所以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”一说已遗臭万年,而“不接待12岁以下儿童”之类的做法不会流芳百世。

稀缺本是人的一种心态,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痛点——不要粗暴地“抓痛点”,尝试用人性化的方法舒缓痛点,岂不美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