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可能是全国“最安全”的城市?

今天我帮忙我姐搬家回老家,暂时告别武汉。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外甥快两岁了,正值喜欢到处蹦跶的阶段,考虑到武汉刚从重大疫情中挺过来,而且我们居住的地方离“漩涡中心”非常近,周边环境并不适合小孩儿活动,天天关在楼上的几十平地方恐怕会影响小家伙的成长,所以毅然决定搬回老家。

我老婆和小鱼儿暂时也会呆在老家居住。

汉口江汉路平安大厦

早上整理家具的时候,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工作的事过来找我,问为啥要搬家。我如是说了自己的想法,而同事却回了我一句:专家说现在武汉是最安全的城市呢!回农村的话,那边防护意识差,可能更危险!

我的这位同事是武汉本地人,这次也算是在武汉经历了疫情的整个发展过程。令我诧异的是,她可能对武汉周边县市或者农村的防疫情况有所误解。

我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,当前武汉真的是最安全的吗?

先引用两位教授的话

上海华山医院张宏文教授说:武汉也许会成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,城中的许多人可能已经具有免疫力。但这仅仅只是推断,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。

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认为:相对来说,现在武汉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!

由于武汉人民非常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,经过这次武汉大会战,武汉的疾控和临床医疗体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,具备快速应对的能力,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都有了基础。关键是,武汉获治愈的易感人群都已产生抗体,从非典的研究看,非典的抗体对个体的保护作用在六个月到两年。

从两位教授的表述来看,其实都说的比较保守,有一种想表达某种信息但又不想说的太过绝对的感觉。

在我看来,这两位教授的言论仅仅只是为了释放出一种“信号”,这种信号的目的就是告诉社会:武汉没有那么可怕,城外的人不要担心,城内的人不要焦虑!

武昌江滩视角的汉口灯光秀

因为在过去的两个多月,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在各个方面都遭遇了重创,除了疫情带来的病亡直接影响,湖北的经济几乎停滞,湖北人在外省遭遇各种歧视和不公平。

如果说这些随着疫情的过去都会慢慢恢复,但不可忽略的是,当经济的齿轮再度转动起来的时候,政府要面临的是人才流失、投资减少、消费不振。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“后遗症”,也是经济恢复迫在眉睫的问题。

世界加油,尽显格局

这些问题的背后,底层因素还是在于人们对武汉的人和物都是心怀芥蒂的。比如现在深圳东莞那边很多工厂拒绝招聘湖北人,或者给复工的湖北籍员工放假、不安排加班,变相排斥湖北人。还有就是电商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湖北发货的商品有所抵触,担心发出的包裹会存在携带病毒的风险。

其实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意识本能,即便我这个离武汉很近的孝感人(孝感是除武汉外确诊人数最多的地级市),在回武汉的时候心里都不免担心。
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唯一快速有效的办法,就是需要这些权威的专家教授来释放信息,在公开媒体告诉大家武汉并没有那么可怕,甚至用相对最安全来形容,以缓解大众对武汉的偏见,也能一定程度安抚武汉城内居民的压抑情绪。

英雄的城市,更是懂得感恩的城市

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言论背后,对武汉发展恢复支持的意义更大。

但是说这种话是要负责的呀!所以他们在表达的时候比较保守,张宏文教授说“可能是”、“仅仅是推断”。

协和医院的李教授则用“相对来说”来表达保守观点,但说了3点支撑观点的理由,而这3点恰恰是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。

  1. 武汉的疾控和临床医疗得到了锻炼,具备快速响应能力。
  2. 大众的心里承受能力有了基础。
  3. 已治愈人群具备抗体(参考非典)。
武汉加油!

我的解读

第1点:武汉的医疗系统在经过巨大挑战之后应对能力大幅提升,有雷神山、火神山坐镇,医疗资源丰富甚至过剩,具备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情况,具备真正可控的能力。

第2点:武汉群众有了心理基础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在疫情突发初期,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恐慌而跑到医院去而被感染,实际上可能他们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。这种恐慌情绪既带来了疫情扩散风险,也无端占用了公共医疗资源。

第3点:这一点跟张宏文教授的论据一致,现在武汉有四万多例治愈患者,他们不但不会“复阳”,而且很可能具备抗体,不再传染与被感染,在这个前提下,理论上就算武汉感染的人数再多,也不代表风险会更大,因为治愈后已经不存在健康威胁。

新华路一角

关键的总结来了,以上三点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武汉不太会再度大范围爆发疫情了,如果有意外情况,也具备应对能力,可以及时处理并加以控制。

所以,“武汉最安全”只是一个相对其他城市情况下的宏观结论,并不代表武汉真的很安全。一个基本逻辑就是,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就是聚集和接触,人口的密集程度意味着病毒传播的条件是否更成熟。

所以对于我们外地进入到武汉的个体,依然要做好防护措施,切不可因为一句武汉最安全而放松警惕,毕竟如果真的确诊后苦的是自己,连累的是家人,而你仅仅只会是医疗系统里轻描淡写记录的“新增1例”!